【医师节特别策划】马渝:医途从不会是一马平

原标题:【医师节特别策划】马渝:医途从不会是一马平川,坚持只因内心有信念
开篇语:截至2017年底,我市共计有执业医师51740人。按照医师晋升的道路,从莘莘学子到成为主任级医师至少要经过20年以上的历练,并且需要有斐然成就,经得起层层筛选。一条成医路,何止坚与辛?更有大量医者,默默一生为一医。为此,重庆市卫计委与华龙网共同策划《初时医心》系列,寻觅“大医”们少时从医的理想,关注医者倾尽一生为人治病的心路历程。
初时医心——访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院长马渝
8月18日下午15点00分,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住院大楼顶楼的直升机停机坪外,一架橘黄色的救援直升机顺利降落。金汇空中救援直升机携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的两名随机医护经过往返800多公里的飞行,成功护送一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自今年3月重庆市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在急救医疗中心成立以来,这已经是飞机接回的第4个病人。看着这一切,院长马渝既欣慰又惆怅,欣慰的是绸缪多年的航空急救终成现实,惆怅的是急救体系的规模化建设道路依然漫长。
ICU女汉子曾是爱哭“学生娃”
马渝求学的经历有些不寻常,她16岁就考上大学,但在选择专业的问题上马渝是难过的。“我想选中文啊,当时我最想做的职业就是记者或者是做老师。学医其实是父母的愿望。”马渝回忆说,于是1981年,16岁的花季少女马渝应了父母的心愿考入了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
“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恢复高考没多久,我们同年级同学甚至比我大10岁以上。”作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马渝也得到了同学们的照拂,记得第一次进解剖实验室,第一次看到那些器官组织还有尸体标本,吓得边哭边跑,后来是同学追出来,慢慢引导她,告诉她学习人体解剖学是了解人体奥秘的基础,要想给人看病首先就要了解人体,她才壮着胆子回到教室。
说起爱哭,如今已经是院长的马渝毫不讳言自己的感性,“记得刚开始实习的时候,有一天夜里正好我值班,来了一个车祸伤的姑娘,才17岁,全科人员都参与了抢救,但最终还是没有抢救回来,我眼睁睁看着她的心电图变成一条直线,心里那个难受啊,回到值班室一个人在那儿哭了好长时间都缓不过来!”后来带她的老师来劝慰她说:“做医生要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不然家属看到不是更难过啊?”
因为喜欢所以选择,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从大三那年学临床诊断开始,马渝已经变得非常喜欢学医了,“学医太有趣了!你要把所有的基础医学知识融会贯通,再加上自己的思考推理,才能给出正确的诊断!”医学从来不是简单的科学,但正是因为不简单,反而让马渝找到了成就感。1986年,马渝来到急救中心,1988年,她正式成为一名ICU医生。
ICU是什么地方?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地走出,也有很多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在这里,健康与病痛相连,生命与死亡并存,如果说医院是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ICU医生和护士们就是这场战争的先头部队。青年医生马渝渴望着去经历这生死战场的考验。马渝有个老病人,80多岁了,与她相识近20年,至今还在找她看病。事情缘于多年前,老人家突发心梗呼吸心跳骤停,马渝和同事们一起成功救活了病人。“我也记不得心脏按压了多久,当时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让这颗心脏重新跳动。”对马渝而言,每一次的抢救都会累到瘫倒,但与死神抢人的过程却能让一个医生特别兴奋。也是因为这种对职业特别的热爱,让她一直坚守在这块圣地上,无怨无悔!
“医途从不会是一马平川,坚持重在内心的信念”
“医学发展非常快,需要你不停的往前追,而这一路是没有坦途可言的。”马渝回忆说,去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深造是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和体验。因为语言障碍遭遇文化休克,她为此打过退堂鼓,多次向医院提出,希望能够提前结束进修,甚至想自己要是生一场大病就好了,那样就可以回家了。但最终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面对,很快成为了医院独立担纲的ICU医生。
“困难从来就不会停歇,能不能坚持重在你内心的信念。”一路走来马渝对此感触深刻,马渝的信念来自哪里?来自信任。这当中,有抗战老兵近二十年的依赖,有伊拉克战场归来的大兵来渝接病重母亲时的鲜花和感谢信,信上写着“我的母亲在异国他乡遭遇这样的灾难是我们全家的不幸,但幸运的是她在这里遇到了最好的医生。”
涓流入海 履职院长投身急救事业发展
2008年7月,马渝正式履职急救医疗中心的副院长,并从那时起开始和同事们一起投身到医院发展事业中。
马渝告诉我们:“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心肺复苏的实施率只有4.5%,而美国是46%,加拿大和日本是30%左右,我国院外心源性猝死生存率不到1%。心脏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是抢救心源性猝死的关键设备,这是一种普通人也能操作的设备,可以帮助突发心脏骤停的患者争取救命的黄金时间,而我们重庆的公共场所很难找到这种设备,所以,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
2016年底,马渝履职急救医疗中心院长,倾心致力于急救事业的发展;在上级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懈努力,初见成效。2018年3月30日,重庆市航空医疗救援联盟在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成立,绸缪多年的“空中120”急救网络终成现实。截至目前经空中120救回的病人平均耗时在1小时左右,大大缩短转运时间,为患者赢得宝贵的生机。
这一年,急救医疗中心试点的“120进社区”计划开始实施,无论是慢病管理还是紧急救助,成了周边社区居民最信任的“家庭医生”。这一年,创新的急救模式“高速公路节假日值守”已大大缩短了创伤病人院前救治时间。
还是这一年,一款自主研发的可以帮助急症病人自救互救的APP软件即将上线……
从2017年到2018年,从第一架空中120直升机起飞到成立航空医疗救援联盟,重庆急救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然而只有马渝自己清楚,为了这些,她和她的前辈们同事们已经奋力拼搏了多年。但这一切对于一个城市的急救体系建设来讲还远远不够。
1983年,医学院学生马渝在校内留影
1988年,青年医生马渝在ICU病房
2006年,转运美国病人前与加拿大医生护士交接,马渝说,当时的空中救护车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奢望,欣慰的是12年后的今天航空医疗渐成常态
马渝在法国波尔多大学医院与同仁
2017年,已经履职院长后依然巡查病房
2017年10月,马渝院长代表院方与重庆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重大附属中心医院
2018年,专心于每周一次门诊的马渝被病人偷偷拍下了这张照片